公共头部
人民城轨App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协会新闻 > 协会首页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应用研究》重点科研专项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采编时间: 2020-10-26 08:38:20 来源: 协会采编

2020年10月20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19年协会重点科研专项《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应用研究》课题验收评审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敏华、协会专家学术委执行副主任仲建华,重庆市铁路集团董事长官波,陕西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俊峰,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运国,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郑永平,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岭,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彭其渊,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郭锴,重庆交通开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天义,以及广州地铁集团、中铁二院等10余家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会议。指导专家组由协会专家学术委副主任及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原总工程师杨广武、协会专家学术委委员及河北雄安新区主任特别顾问赵鹏林、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纯洁、协会专家学术委委员及太原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立新、协会副秘书长王雁平、协会专家学术委副主任及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于波、协会专家学术委秘书长及北京《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社长韩宝明、协会专家学术委技术部主任邢智明、协会专家学术委综合业务部主任刘培栋组成。大会由仲建华主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群进程加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制式在城市群区域中发挥了主要交通骨干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轨道交通受管理模式及技术发展限制,区域内各制式间没有形成联动,各自为政、信息割裂的现状制约着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眼下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网络通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应用,为突破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综合服务理论及技术研究提供了可行性。近年来,京津冀、广州、重庆、成都、陕西和温州等重点区域正在进行“四网融合”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重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交通强国试点战略,统筹谋划“四网融合”发展,提出构建主城区一张“快慢结合、提速提质”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高效衔接、资源共享的都市快线网络体系,与城轨可实现多点换乘,并预留与铁路贯通运营的条件;陕西城际已开通运营的陕西城际机场线与在建的西安地铁14号线,基于资源共享,建设了统一的协同调度指挥中心,按照统一标准、贯通运营的原则,实现了同制式跨线互联互通应用实践;成都依托在建的地铁17、19号线及开通的18号线等城轨快线系统进行同制式贯通和跨线运营应用实践,实现一条线路整合数条线路功能,充分满足多种运输需求;温州已开通温州市域S1线是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模式运营,连接主城区和周边组团的市域铁路,与规划中服务主城区的地铁M1、M2线形成“市域铁路S线+大运量系统M线”的双层次线网;广州侧重于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规划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多制式成熟网络协同运输与服务,建设跨制式协同运输和同制式跨线,建设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应用实践。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重点科研专项《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组织与服务体系应用研究》主要进行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需求研究;二是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综合服务理论研究;三是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协同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四是区域轨道交通同制式跨线及跨制式协同运输与服务应用实践方案;五是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导则。


宋敏华表示,交通一体化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运输服务的不断完善,大幅缩短了区域内的时空距离,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城市群的培育、发展与壮大,发展区域轨道交通很有必要,区域协同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三网融合”建设时机已经成熟。


官波表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城市群的兴起并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交通发展需求呈现新特征,开展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应用研究,正当其时。课题从国家交通发展战略考虑,聚焦应用,成果能为我国区域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重庆市铁路集团会以本次研究为契机,加强创新管理,携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通号院集团副总经理刘岭作为课题编制单位代表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项目研究总体上实现了助推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指导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有序、规范发展的目标。在项目结题后,各家单位依然戮力同心,努力将项目设计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区域轨道交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课题评审专家刘培栋表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实际是目前轨道交通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现实意义,课题研究成果丰富、达到了科研课题结题标准。后续应进一步深化标准体系研究,推进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标准之间的衔接和统一。


课题评审专家韩宝明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诸多技术亮点,研究团队覆盖产、学、研各个领域,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理论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可落地、可实践的应用研究成果。后续在深化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建议进一步加强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发展与城市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推进未来城市群与都市区发展模式从“摊大饼”向“珍珠串”的发展模式转变。


课题评审专家王雁平表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十四五规划,城市群与都市区快速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课题研究切合实际,打破了传统单制式独立规划、建设与营运现状,在项目研究内容中多次强调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议后续继续深化《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白皮书》编制,基于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导,进一步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快速形成示范效应,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的理念深入人心。


课题评审专家刘纯洁表示,课题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各参与单位通过历史总结、现状分析和未来思考,共同形成了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应用技术与丰富经验,推进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具有具有历史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不同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课题评审专家邢智明表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的协同:线网规划协同、设施设备协同、感知与信息协同、运营管理协同与业务决策协同。其中,信息与感知协同相对容易实现,线网规划协同与运营管理协同由于涉及对现状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突破,在实际应用中应当重点考虑,积极推进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衔接,因势利导,推进整个区域轨道交通行业的良性发展。


课题评审专家于波认为,课题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内多方式交通网络融合的发展方向。多制式轨道交通的协同与融合过程中,跨线直通客流输送模式和中转换乘客流输送模式二者并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模式,共同支撑整个区域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的客流组织衔接优化。同时,在应用实践中应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视有轨电车,甚至是常规公交在轨道交通网络客流集散方面的作用。


课题评审专家宋立新表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建设要充分重视区域发展的多元化问题。例如,城市群与都市区两种区域类型在发展模式上就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如何解决好多制式轨道交通、多层次区域类型之间的协调关系,把握好区域和城市规划结构、轨道交通网络规模、项目建设时机、财政承受能力等多种影响因素,这是在应用推广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课题评审专家赵鹏林表示,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体系应用研究高屋建瓴、着眼长远,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然而,由于目前不同区域、不同制式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太深入,应当加强对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理念、内容和目标的推广和宣传,进一步细化研究应用过程中的投融资模式、建设模式及运营管理模式等内容,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设计。


课题评审专家杨广武表示,课题研究成果丰富,课题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研究思路明确,结构清晰合理,内容全面。特别是《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导则》,具备较强的实操性和应用价值。技术导则作为标准规范的先驱,为后续相关规范的编制奠定了基础。未来应结合示范工程实践,进一步推进标准体系构建。


课题评审专家组审阅了课题相关送审材料,与会专家与课题参编单位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后认为课题组提交材料齐全,研究内容和成果符合任务书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与会指导专家在认真听取课题汇报后,提出中肯意见及建议。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符合任务书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课题研究总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所编制的“1+N”应用实践方案具有实用价值,形成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运输与服务技术导则具有较强针对性,为各地开展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提供具体指导,为加快各地进一步开展应用示范奠定基础。专家组建议结合后续示范项目开展系列标准研编,形成技术白皮书。


会议最后,仲建华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当前乘客区域出行需求旺盛,轨道交通发展已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多部市域轨道交通指导文件,研究和发展市域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的时期已经成熟。本课题研究思路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翔实,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建议,一是《交通强国纲要》及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对建设现代化城市群、都市圈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本课题研究应加以考虑,与国家政策最新解读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跨制式协同是必要的,在同一种制式下互联互通运行模式是实现交通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三是此次会议结束后应对科研项目成果进一步梳理,课题组后续完成成果评价。


会后,参会领导及代表前往参观中国通号实验室并进行座谈交流。

 

城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