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头部
人民城轨App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城轨讲堂 > 协会首页
包叙定在201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采编时间: 2020-06-04 10:06:12 来源: 协会采编



“十三五”城轨交通发展形势阶段性回顾


 

  胡主任、张主任、俞会长、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十三五’城轨交通发展形势阶段性回顾”。刚进入“十三五”的2016年初,我在协会一届理事会最后一次会议上,作了《“十三五”城轨交通发展形势报告》,迄今一年半过去了,借此机会作一阶段性回顾。讲三点:

  城轨交通进入大规模发展新阶段

  新世纪以来城轨交通快速发展了15年,进入“十三五”又将迈入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我在一年半前的形势报告中,分析的五大发展环境,正在全面而深刻影响着城轨交通的发展。

  第一个发展环境,就是“五股力量碰头”,助推城轨交通大规模发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将出现的这“五股力量”是,一亿人进城、六千多万辆新增汽车挤进城市街道、城轨交通要担当大幅提升公交出行比、续建城市要发力、待建城市要进入。近一年半的实践表明,五股力量碰头产生的综合作用,强力推动着城轨交通飞速发展。据我们近期调研各地“十三五”城轨交通发展规划,将有47个城市建设地铁、32个城市建设单轨、72个城市建设有轨电车,还有城市建设快轨、轻轨和磁浮交通的。扣除重复城市,规划建设城轨交通的城市达124个,其中续建城市41个,新进城市83个,比“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十三五”新建运营线路有可能超过50年来建成投运的总里程。同时建设城轨交通的城市之多,规模之大,世界少有。

  第二个发展环境,就是“三管齐下”政策,催生城轨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三大政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的城市落户条件松绑、经济转型升级助推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国家级新区从全国性战略布局高地转向区域性增长极的政策导向而出现的国家级新区快速增加。三大政策同时发力,为城轨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创造巨大需求。32个城市规划单轨交通3620公里,其中已建成投运112.6公里、在建120.8公里;72个城市规划现代有轨电车5347公里,其中已建成投运182公里、在建572公里;一些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了市域快轨、轻轨和磁浮交通。单轨交通、有轨电车和市域快轨,正逐步成为三、四线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及特大城市特色区域的主要城轨交通制式。

  第三个发展环境,就是“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城轨交通大步走向世界新舞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国际化的经济发展大布局。上个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极为有利于产业链较为齐全并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国城轨交通走向世界。一年多以来,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承接了一批产生国际影响的地铁、轻轨交通工程项目和地铁车辆等装备,以及深圳地铁集团继埃塞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后又签约越南河内轻轨运营管理服务的项目,还有中车集团,在2014年签约波士顿284辆地铁车辆基础上,“十三五”以来又接连在美国芝加哥、洛杉矶、费城和波士顿(增购)等四市签下1089辆、价值18.54亿美元(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车辆合同,这都表明,中国城轨占领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了。

  第四个发展环境,就是“互联网+”,引领城轨交通迈入智能化发展新时代。“十三五”以来,“互联网+城轨交通”这篇大文章,光彩夺目,不断衍生出自动化智能化新技术。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涌现了智能化建设施工管理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设备实时感知、在线监测的设备维保新模式。全自动运行系统,已有12个城市规划了“十三五”的建设工程36线1150公里。其中在建714.5公里,计北京202.4公里、上海170.5公里、广州37.2公里、成都23.7公里、武汉33.6公里、郑州43.8公里、济南80.6公里、南宁32公里、苏州44公里和芜湖46.7公里;正在抓紧前期工作的435.8公里,计深圳142.5公里、南京35.7公里、济南162.4公里和南宁95.2公里。加上已投入运营的上海10号线35.2公里和广州APM线3.9公里以及今年底投运的自主化示范工程北京燕房线16.6公里,总计将达到12个城市37条线路1206公里,城轨交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将迈上新的台阶。

  第五个发展环境,就是“三大要素”,左右城轨交通今后发展的新进程。“十三五”期间的城轨交通建设,城市之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制式之全、资金之巨和进入国际市场前景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人才不足、资金困难和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的矛盾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新时期城轨交通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和城轨交通各部门各单位,都加大了这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力求破解制约,缓解压力,掌握主动。

  同时,因应发展环境,形势报告中预估的“十三五”将出现的十大发展趋势,即规模扩大化、发展差异化、结构网络化、制式多样化、行业标准化、系统智能化、技术自主化、资金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地位战略化,一年半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正在城轨交通行业加速显现。规模扩大化、制式多样化、系统智能化、市场国际化等趋势,前面已有涉及,再如结构网络化,据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的规划,到2020年末,仅地铁运营线路200公里及以上成网的城市将达30个之多,其中300公里及以上国际级地铁网络化的城市也将达到18个。还如地位战略化,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今年一月召开的市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把武汉建成“世界级地铁城市”,可见城轨交通在武汉市的战略地位,因而规划2020年末运营线路400公里,2023年末700公里,2025年末860公里。类似武汉这样想要冲击“世界级”地位的城市,还有一大批;京沪穗深等已经位居世界地铁城市前列的一线特大城市,城轨交通的战略地位则更加凸显。

  城轨交通建设既要理性把控又要创新发展

  “十三五”遇到的“五股力量”助推城轨交通发展的力度,现在看来要比当初分析时更为强劲。

  比如,“六千多万辆新增汽车挤进城市街道”。当初是以2015年末1.72亿辆社会汽车保有量为基数,以“十二五”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14%)的60%(8.5%)为“十三五”年均增长指数,推算出2016年新增社会汽车保有量为1450万辆,“十三五”期间新增8800万辆;再按其中的85%为乘用车和乘用车中的85%进入各级城市,从而得出六千多万辆新增汽车挤进城市街道的概念。而“十三五”第一年的2016年社会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94亿辆,当年新增2212万辆,年增长12.9%,为测算值的152%。到今年3月底,社会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亿辆。以此推算,“十三五”不是六千多万辆而是近亿辆新增汽车要挤进城市道路,这必然导致对城轨交通的更大需求。

  再比如,“续建城市要发力”。当时通过典型调查,预测“十二五”末的41个在建城市进入“十三五”后,五年内将新建运营线路2800公里左右。近年来通过全面调查,这些续建城市“十三五”的建设规模高达5000多公里,大大超过预测值,这个发力远比预料的力度大得多。

  还比如,“待建城市要进入”。当初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预计“十三五”期间将有40个左右城市开始建设城轨交通,五年建成运营线路三、四百公里,加上续建城市,五年新建线路共3000多公里。而实际情况呢,单轨和有轨电车正在蓬勃兴起,成为三、四线城市轨道交通的主力,“十三五”新进城市多达80多个,五年建成运营线路也将远远超过预测数值。

  总之,在五股力量综合作用的强力推动下,城轨交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种情况虽然是建立在客观需求基础上的,但对建设保障条件的支撑资源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各城轨交通企业的高度重视。规划盘子这么大,建设资金从哪筹集?建设资金形成的高负债怎么办?运营费用补贴能否解决?大批人才从哪里来?特别是领军人物、管理班子和技术骨干从哪招聘?大量前期工作怎么确保深度从而保证质量?建成后如何确保运行安全?等等。面对新形势、黄金期,需要冷静对待、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一方面把握好规划盘子、制式结构、建设进度,尽量做到平稳发展;一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变革创新,多用新思路新方法,推进多制式协调发展,加大股权筹资力度,扎实抓好前期工作,抓紧人才培养安排,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努力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走出一条城轨交通创新发展之路。

  城轨交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大家知道,我国自1965年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先是缓缓起步,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到2000年建成运营线路146公里。新世纪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每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运营线路,从“十五”的399公里,到“十一五”的1054公里,再到“十二五”的2019公里,连续三个五年的翻番发展,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因而,协会成立后开展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接着制定了《城轨交通人才培养规划(2016-2020)》。两个材料都研究分析了人才需求、供给能力和供需平衡问题,反映出人才严重不足。当时预测2020年末运营线路累计达到6000公里左右,“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缺口9万人,在职人员培训缺口23万人。而今各地规划的2020年末累计运营线路远远超过6000公里,与之相应的人才缺口就更大了,不同层次的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才问题:京沪穗深渝等人才条件较好的城市,也感到人才竞争的压力;一批正在成网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城市,明显感到人才紧缺的问题;那些刚进入建设期和正规划中的城市,特别是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则有可能出现“人才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面临的现实难题。

  与此同时,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资多元化、结构网络化、服务人性化、创新自主化、市场国际化等进程,也从不同的层面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造成人才素质严重不适应的突出矛盾。

  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双重压力,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城轨交通发展的瓶颈,左右着发展的新进程,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城轨交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此,协会人才培养五年规划,提出了“全面实施数量质量并举方针,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高度重视人才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为城轨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政府指导下,要动员全行业力量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要加大协会的统筹协调和基础性工作的力度。要在现有规划培训课程、统一编写教材、安排师资培训、制定培养标准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及培训资质认证工作,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组织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力度并提高基础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联动机制的主体作用。企校结合,产需相接,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要在体制上寻求突破,要在机制上创新思路,要在建立长效合作组织上下功夫。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无限活力的新机制,才能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主体力量的作用,这是缓解人才紧缺和素质不适应的根本出路所在。三是要大力培养骨干企业主导下的联合办学与合作培训所形成的企业合力。城轨交通大规模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人才矛盾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因此相应的对策措施离不开全行业力量的通力合作。除了企校联动外,类似广州重庆等8家城轨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培训学院、上海申通等先行城市积极承接后上城市的人才培训工作、北京市轨道交通建管公司与新疆乌鲁木齐轨道集团先是代建继而资本合作、深圳地铁集团走出国门先后承接埃塞亚的斯亚贝巴和越南河内轻轨运营管理和人才培训等等,是成熟有效的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东西之间和内外之间横向合作的成功典范。以一、二线城市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三、四线城市企业为对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或协会出面牵线搭桥,或自由恋爱相互结合,全面推动行业上下联合办学、合作培训、委托代培、定制培养、定向服务、人才咨询、项目代建、合资合作等等,总之动员全行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打一场人才培养攻坚战,为城轨交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城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