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鸟
您所在的位置: 协会首页 > 行业动态

采编时间: 2025-08-26 09:57:30    来源: 绍兴轨道交通

十年筑梦 功在千秋——写在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


2022年4月,横贯绍兴古城与镜湖新区的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全线开通。这声时代的“汽笛”,让绍兴这座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从此跃入崭新的“地铁纪元”。

曾几何时,谁能想到在文脉绵延、街巷纵横的古老肌理之下,竟会奔腾起跨越区县、联通杭甬的钢铁长龙。


从2015年8月24日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注册成立,到2025年6月30日1号线支线北段会展中心站—大庆寺站(不含)正式开通,绍兴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圆满完成,十年间,轨道延伸的不仅是城市筋骨,更铺就了“水乡交通”向“轨道都市”铿锵迈进的历史轨迹。这十年,是绍兴地铁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是砥砺奋进的成就图,更是一曲向未来疾驰的进行曲。


蓝图绘就处,铁军踏浪来


2011年,彼时的绍兴正面临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抉择——


从内部看,工业转型的浪潮与服务经济的强势崛起,使得物资流与人才流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在城乡间奔涌;同时,古城与新城联动发展、全市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日益清晰。传统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不断增长的跨区域通勤、高频次商务往来与城市空间重构的巨大压力下,渐显力不从心。


从外部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风起云涌,沪杭甬等核心城市凭借发达的高铁乃至地铁网络,正以空前速度拉近彼此,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绍兴若要在激烈的城市竞合中抢占先机,亟需一场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升级——构建大容量、高效率、网络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这年4月,绍兴启动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属于绍兴地铁的故事,由此开始。一纸规划变成数十公里的钢铁网络,这十年间经历的困难历历在目。“有专家认为,绍兴的土质偏软,想要在‘豆腐’上建地铁,光解决沉降问题就要闯过很多难关,会对顺利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参与早期规划的相关工程师说起当时一轮轮研讨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尽管争论颇多,但时间的指针稳步向前。


2015年7月,绍兴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于临时设在绍兴火车站办公楼的办公室里火热开启。一群人带着“从零起步”的使命感,开始了绍兴“轨道铁军”锻造之路。大家挤在租借的办公室里,白天跑现场勘探,晚上对着图纸推演,有人甚至把铺盖卷搬进会议室……正是在这种“白+黑”“5+2”的极限拼搏中,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军精神淬炼成形,为后续直面地质“拦路虎”与文物“守护关”积蓄了破题之力。


最终,一系列看似无解的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在水网密布、软土深厚的“地质禁区”,建设者通过全过程毫米级精密管控掘进参数,硬是将沉降风险牢牢锁在安全阈值之内;针对强风化、中风化粉砂岩地层的“顽固阻击”,建设者们创新优化刀盘设计与掘进工艺,成功破解磨损不均匀、盾构姿态失控的技术困局。


尤为震撼的是,1号线以“零扰动”的精度悄然穿越古城13处重要文物古迹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下方,彰显了现代工程文明对千年古城文脉的深情礼敬与庄严承诺。


2017年7月10日,1号线正式开工,当第一锹土从软土地层中掘出,绍兴地铁进入实质性建设的全新阶段。这条线路的建设、运营曾创造多项第一,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创新实践“建设+运营一体化”PPP(公私合作)模式,引入北京标准、北京质量、北京速度,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全国轨道交通建设贡献“绍兴方案”;依托智慧平台,构建网络安全整体防护体系,打造全国首个安防业务与公安“雪亮工程”融合应用的范例;杭绍两地在姑娘桥站实现付费区“无缝换乘”……


这一时期的绍兴,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


2022年2月14日,《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获市政府批复,明确到2035年建成8条线路,形成总长278公里的“中心成环成网”格局;远期至2050年,11条线路将织就436公里的线网骨架,将进一步贯通远景片区,串联起全市域发展的未来版图。


初创期,在绍兴火车站办公楼内,公司上下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加班加点反复论证。


02


钢轨贯城郭,双城一日还


2022年4月29日,地铁1号线主线较原计划提前8个月正式开通。大清早,家住在柯桥区玉兰花园的小伙子骆明带着好奇与兴奋在明珠广场站踏进1号线列车崭新的车厢,30分钟后,他在姑娘桥站下车换乘杭州地铁5号线,之后,列车平稳驶入杭州中心城区,“不用出站、不用二次安检,就像在市内坐地铁一样方便。”


这一天,距离1号线开工已经过去5年。这5年,是蓝图加速落地的五年,也是城市空间被钢轨重新定义的5年。1号线主线的开通,如同在绍兴城市肌体上打通了第一条“大动脉”,将沉睡的古城与蓬勃的镜湖新区紧密相连,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在轨道的震颤中完成了历史性的握手。


而更大的变革,正随着线网的延伸悄然发生。回望过去会发现,线路成网的速度比预想中的更快。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2号线一期工程在严格防疫下率先复工。建设者们实行“闭环管理”,在工地搭起临时宿舍,用“绍兴速度”追回了延误的工期。“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个月。”洋泾湖站项目副经理芮胜利说。


洋泾湖站是绍兴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首批开建的站点,于2020年3月1日正式进场施工。按照原定施工计划,该站点需在5月底前完成前期施工作业。面对疫情影响、人员不足等困难,项目部从其他工地紧急抽调员工,组建施工队伍。“我们把施工人员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责任人,设定目标,挂图作战。”芮胜利说,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还根据各小组进展情况,实行交叉作业,提高工作效率。2023年7月26日,这条搭载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线路正式开通。


2号线的开通,标志着绍兴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迈入“初步成网”的关键阶段。它如一条东西向的“金扁担”,一头挑起袍江产业片区,一头担起镜湖行政文化中心和古城西翼,又与纵贯南北的1号线在梅山广场站实现“十”字交会。这一刻,越城、柯桥、镜湖核心区的往来时间被大幅压缩,区域之间融合协同发展的愿景,第一次被清晰勾勒在飞驰的列车上。


时间来到了2025年,随着1号线支线北段(会展中心站—大庆寺站)的正式开通,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画上圆满句号。这条支线虽短,却意义非凡。它向北延伸的触角,将镜湖新区的会展、金融、科创等高端功能板块与1号线主网无缝衔接,进一步激活了镜湖作为城市新核心的辐射力,并将黄酒小镇等特色文旅节点更紧密地纳入轨道交通网络。至此,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蓝图上的所有脉络,均已真正化作坚实的钢轨。


轨道网如同强劲的纽带,将各个区域紧紧“缝合”,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区域间流通。如今,乘上绍兴地铁,市民的日常图景被彻底改写:越来越多像骆明这样的绍兴人清晨从柯桥、镜湖的家出发,通过1号线换乘杭州地铁,傍晚则从杭州轻松返家,真正实现了“工作在杭州,生活在绍兴”或“工作在绍兴,生活在杭州”的双城通勤模式。“杭绍同城”从口号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1号线深入古城腹地,成为游客探索绍兴水乡风韵的便捷通道,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在轨道的连接下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古城的保护与活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与活力。 


在姑娘桥站,杭绍两市地铁实现在付费区“无缝换乘”


03

轨道融城脉,新程再出发


2024年12月,绍兴市公交集团整体并入市轨道交通集团。“轨道为骨、公交为脉”的融合实践落地:10条公交接驳地铁专线如毛细血管般向社区延伸,50余条公交线路重新织网,300趟加密班次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由此,一张覆盖城乡的“零换乘”民生网络初现雏形。家住灵芝街道的李女士发现,新开通的D2001专线将换乘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10分钟,“手机能查车辆实时位置,而且到站时间非常准!”


轨道的能量远不止于运输。2019年10月21日,梅山广场暨轨道交通控制中心项目开工,标志着绍兴首个地铁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项目正式启航。如今,这里已建成镜湖新区地标——梅山春晓,它已然成为镜湖核心区域一颗璀璨的明珠。截至目前,市轨道交通集团已建成“春晓”TOD项目3座,总建筑面积超31.3万平方米。这是“站城一体开发”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这样的TOD项目将沿轨道线网次第铺开。“TOD不是盖楼建站的简单叠加,而是用轨道催化城市有机更新。”集团有关负责人的阐释,在镜湖新区得到印证:从镜湖新区的文化地标,到古城门户的枢纽客厅;从多维融合的邻里中心,到延续震元堂百年品牌的文化商业街区,一座座TOD地标拔节生长,以多元业态重塑空间格局,以创新模式点亮现代理想人居。


当通勤距离蜕变为“美好生活半径”,车站真正成了承载乡愁与未来的“城市客厅”。面向浩瀚征途,绿色与智慧成为轨道的双翼。2025年投用的“光储充放检”五位一体能源站,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350吨;第五届中国绿智城轨高质量发展大会,让绍兴经验走向全国……


十年耕耘,硕果盈枝。市轨道交通集团始终秉承“卓越之道,为美好生活加速”的企业使命,切实践行“专业、担当、协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交出了一张硕果累累的答卷,已连续7年获评绍兴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球基础设施Be创新奖等多项高等级荣誉。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从攻克软土地层施工的“卡脖子”难题,到交出全自动驾驶、跨城换乘的“优等生”答卷;从单一交通功能,到“轨道+公交+商业+文化”的多元生态,绍兴轨道交通的十年,正是一座古城向现代化都市跃迁的缩影。


当清晨的第一班地铁从古城驶出,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乘客脸上,有人翻阅书籍、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对着手机规划一天的行程,轨道延伸的方向,是城市生长的方向,更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